《归安丘园帖》,又名《致子厚宫使正议尺牍》

一个典型的苏粉笔下的「章苏关系」叙事文本:

章惇的这一举动仅是一时兴起,表达愤恨,实无出世归隐之意。作为其好友,且此前已曾经历过仕途不顺且无意党争的苏轼去信《归安丘园》,表达对老友的安慰和开导,却招致正在气头上的章惇的嫉恨,而后来的党政更加剧了两人的敌意,这也为后续章惇得势后疯狂报复苏轼、苏辙两兄弟埋下了伏笔。


首先,在苏轼大量白纸黑字的史料文字(甚至真迹)面前,闭着眼尬茶苏轼「无意党争」,在此之前二苏一唱一和的《乞诛窜吕惠卿状》和《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对吕惠卿这个新党二号人物无比恶毒地攻击和抹黑,的确是白莲花苏轼用他的花瓣般的水袖随意一荡而挥洒出来的吧~


然后,在没有任何白纸黑字的史料文字前提下,又睁着眼大章一戳「这招致正在气头上的章惇的嫉恨……为后续章惇疯狂报复埋下伏笔」,emmmm,lof主如果能找出任何一个史料有提到章惇看了这封信后的反应,提到他因这封信在嫉恨苏轼——哪怕半句,哪怕是不靠谱的南宋元明清笔记——我也认输~


扯远一点,先不讨论章惇在展信那一刻的心路历程,就凭章惇(及其后人)将苏轼这封信悉心地保存了下来——还留到了今天,作为传世的苏轼书法真迹中的上品(有一说一这封字帖在苏轼作品中算是比较撑展的),供我们大众瞻仰品鉴,我们这些后人,是否都应该对当事人这「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的行为给一点起码的respect呢?


再扯回信札文本,我们先不论「还归故里安居家园,早年我们都有此愿望。您能先得接近实现此愿,真是让我羡慕企盼。只是您在官场混得很深,不知道真能脱身否?」这样的话是否能激起章惇的嫉恨,我就单纯好奇一下,当苏辙前半生混迹各地下层官僚,而苏轼已列职儒馆历典名城时,他当哥哥的会这样去安慰他弟弟吗?苏轼平时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朋友(特别是这些朋友的功名不如他时)写信,会说出「你世缘太深,劝你还是早点脱身,归安丘园,让我羡慕一下吧」之类的话吗?


苏轼那时已升任翰林,离宰执就一步之遥,他对年初从枢密使高位上被高太后硬扯下来并被台谏集体排挤(←排挤人员之一是他弟弟)出去的前好友(←这位前好友还经历了知扬州走到一半又被赶回汝州在批复提举洞霄宫的同时又被强制汝州居住等屈辱经历),说出「你要归隐田园了,真让我羡慕」这种话,你们真心不觉得这安慰开导的虚伪度可以给个79分吗?【←剩下的21分需等待苏轼在元祐四年知杭州后与居住苏州的章惇相隔不到150公里却没有一次见面也不再写信往来之「售后」补齐】


苏粉们悉心研习苏轼的作品的方式,就是一上来不容分说先把作品物权主人「嫉恨苏轼的阴暗心理」批判一番,并学习苏轼这种对朋友play nice而不是really concern的绿茶做派?


sonic:

札宽25.6厘米,高31.1厘米,十行,计90字,纸本 ,行书,现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null

【释文】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

【注释】

    

  • 丘园:指家园,隐逸,乡村。

  • :用在书信的开头或结尾,表示自谦,相当于禀告或陈述。

  • 区区:古人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些“区区”、“不才”、“仆”、“愚”、“奴”等卑己的形式来自称"我”。

  • 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

  • 宿昔∶从前

  • :古音与“矣”相近,此处表示为“了”、“啊”、“也”。

  • 子厚:章惇(dun1)(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曾任枢密使、宰相、申国公、追封魏国公。他与苏轼同为1057年进士,早年两人是很好的朋友,过从甚密。章惇虽为新党,在乌台诗案中也曾超越党争两次为苏轼辩护。

【译文】

苏轼告:日前来信,劳烦您回复,得知您身体健康,十分宽慰。还归故里安居家园,早年我们都有此愿望。您能先得接近实现此愿,真是让我羡慕企盼。只是您在官场混得很深,不知道真能脱身否?只恨无缘见面说说过去的事情,来人要回去了,再次感谢!苏轼叩头再拜子厚(章惇)宫使正议兄执事。

【背景】

这封信苏轼写于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此时的背景是: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乌台诗案后贬官的苏轼被召回重用,8个月内连升三次,直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而此时,章惇作为王安石一派,被贬到了汝州。元祐元年(1086年)11月,章惇请求罢职,提举洞霄宫(提举道观:一般都是安置久病或告老还乡的官员)。章惇的这一举动仅是一时兴起,表达愤恨,实无出世归隐之意。作为其好友,且此前已曾经历过仕途不顺且无意党争的苏轼去信《归安丘园》,表达对老友的安慰和开导,却招致正在气头上的章惇的嫉恨,而后来的党政更加剧了两人的敌意,这也为后续章惇得势后疯狂报复苏轼、苏辙两兄弟埋下了伏笔。(苏轼被一贬再贬,从最北端的定州,贬到了岭南惠州,再贬到了当时蛮荒的海南儋州;而苏辙被贬到了雷州,两兄弟隔海相望。)在儋州的三年,苏轼已六十四五岁了,痔疮肠胃病缠身,虽有小儿子苏过陪在身边,但一直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之中……

【延展】

    

  •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其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 苏章两人同在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榜,这份“千年科举第一榜”中众星云集,40万考生中388人进榜,其中更有九人曾担任宰执。

  •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章惇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苏轼同其四子章援(字 致平)的书信中《与章致平二首》,亦表达了对老友的谅解和善意。

  • 苏轼是章援的座师:有一典故:东坡素知李廌zhi4方叔。方叔赴省试,东坡知举,得一卷子,大喜,手批数十字,且语黄鲁直曰:“是必吾李廌也。”及拆号,则章援致平,而廌乃见黜。


2022-05-30苏轼章惇
评论-4 热度-37 转载自: sonic

评论(4)

热度(37)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flightrock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