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初唐粉XX事件引发的罗贯中脑洞

与某lof主聊到某初唐题材漫画引发的唐粉抵制事件以及由此衍生的历史故事魔改现象,我举了四大名著三大都是魔改、又以《三国演义》为典型的例子,然后这位lof主回复认为这个魔改和那个魔改不是一回事……

 

这个话题其实涉及到两个方面:

①如何看待初唐粉对唐代题材的「话语霸权」

②如何看待历史故事创作中的「魔改」(以《三国演义》为典型例子)

 

对于①,这其实是个非历史话题,但跟历史又有相当大的关系,稍后再讨论。

对于②,如果说《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的魔改是「广受欢迎」,影视化做得好都是老戏骨「很有观看的意义」——亦即这样的魔改是合法正当的,拥有legitimacy,那么,不广受欢迎、不请老戏骨影视化,是否就是不正当的?魔改正当与否,难道并不取决于魔改(也就是文本创作)本身,而是取决于文本以外的因素(即受众多少、影视制作水平)?如果是这样,那你批评的是魔改,还是「魔改但没改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而既然我们都称之为「魔改」了,首先预设的就是「作者在乱改,瞎改」,你再把「乱改,瞎改」分成三六九等,这个瞎改是可以的,那个瞎改就不行,得举报,emmmm活着这么累,做点开心的事不好吗??

 

有些人啊,227大团结时就是「创作自由」,但如果这自由的「恶臭」蔓延到自己偶像头上了,那就是「举报真香」,啧啧

 

如何面对创作自由的浪潮中所涌现出的让人不适的作品?请记住,你手中拥有的武器,不是「举报」,而是「批评自由」。

 

---------------------------

回到话题①

初唐粉的话语霸权,这是个老现象了,作为一个所谓的宋粉,我也默默观察了很久。

 

天朝人喜欢在历史中找共鸣,尤其喜欢在「咱祖上阔过」的历史中找民族自豪感,这种心理,有个外来词汇可精准描述:

刻奇(kitsch)

 

这个词的含义,参照维基百科的解释(有的地方翻译成「媚俗」,但并不准确,还是用音译比较好):

个体的认知与情感表达主动地或者不自觉地遵从外在的强大的秩序,以判断这种体验是否正当的、高尚的、合法的、被接纳的、合乎时宜的

 

举例: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写: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刻奇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眼泪是: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米兰·昆德拉强调:「第二种眼泪使刻奇更加刻奇」。

 

这个句型可被套用在很多事物上,如果套在历史粉身上,那就是: 

X千年前,大X朝的英豪们奋发有为,建立了不世功勋,开创了足以光耀万世的大X文明,多好啊;

和所有的华夏儿女在一起,被大X文明的博大与辉煌所感动,多好啊!

 

需申明的是,这种对历史朝代的刻奇绝不仅限于唐粉,别的朝代也有很多,不过——咱们real一点,唐粉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的媒体生活中,肉眼可见的是,刻奇唐代(准确一点,是初唐/盛唐,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中唐晚唐一般被无视)的确是最正确、最安全、最容易引发集体(哔__)潮的一种「共同体情感表达」。

 

唐粉为什么可以撒开欢儿地刻奇?咱也real一点,因为这符合官方叙事。

 

为什么官方愿意倡导大众刻奇唐代,这个话题在此不便展开,仅指出一点:「正主优秀」只是个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

 

 

---------------------------------

现在,我们换个思路,把话题①和②合起来讨论:

 

假设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唐代就诞生了,一代小说大家罗贯中也穿越去了唐代,他如果仍然对三国故事感兴趣,痴迷三国人物,想要创作一部《三国演义》,你认为他会选择怎样的叙事?以哪个国家为正统?褒扬哪些人物?抹黑(魔改)哪些人物?

 

如果他仍然坚持「蜀汉正统」「曹魏僭伪政权」叙事,坚持褒扬刘备等人「匡扶汉室」的精神和行为,抹黑曹操周瑜等他国豪杰,他的小说在大唐是否仍然会「大受欢迎」?

 

从李世民晚年写过《祭魏武帝文》、主持重修《晋书》可知,唐朝的官方叙事,是以汉→魏→晋→北朝(北魏、北周)→隋→唐为「正统传承」的。无论罗贯中对蜀汉怀有怎样的感情,他大概都不能在书中「黜魏贬曹」,因为曹魏是大唐这个「大一统」王朝不可轻薄的前身。罗贯中一介文人,他不可能公开诋毁这个正统观念,更不可能以鼓吹一个割据政权的方式。

 

如果罗贯中就是不忘初心,就是诸葛亮的头铁,硬要写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三国演义》呢?会不会书一出来就被X粉抵制:此书议论乖僻!妖言惑众!这是对我大魏倒泼黑水!将魏武帝的贡献抹得一干二净!

 

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小说,在某朝代可以大受欢迎,在某朝代就可能引起不适,何也?取决于与官方叙事顺逆与否。

 

而官方叙事,此一时「尊曹」,彼一时「尊刘」,变来变去的没个准儿,这又是为啥?

很简单,因为1)「官方」自己一直在变;2)与「官方」一体、负责judge天地万物的正统学术思想,它也一直在变。

 

 

---------------------------------------

继续这种脑洞,我们再换个思路:

 

假设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千秋万代之后还与人类精神世界常伴常存,而千秋万代后,在天朝掌管官方叙事的,就是「以唐为华夏正统」,所推崇的是「初唐宇宙最棒」之大唐教,甚至纪元都是以唐为开端纪年,这样的时代下,如果罗贯中又转世了,又蠢蠢欲动想写一部「新三国演义」,他该怎么做?

 

当他发现心中的原三国已变成了「史前史」,为吸引大众注意,他其实可以把创作兴趣转移到另一个三国——即「唐室倾覆」后的三国:辽、宋、夏。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写这个三国,罗贯中又会怎么选择叙事方式?谁是正统(余脉)?谁在「匡扶唐室」?

 

不要惊喜,不要意外,罗贯中笔下「匡扶唐室」的,很可能不是郭威柴荣,不是赵匡胤父子,而会是耶律阿保机。

 

首先,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即位天可汗就是907年——正是朱温建立后梁,大唐名义上终结的那一年(《辽史》错误很多,开国年代也有争议,但反正它是这么自称的)。

 

其次,不要以为契丹人都是蕃夷之人,是「外邦」,大唐王室都有鲜卑血统,契丹人的起源也是鲜卑(一说是柔然部,一说是宇文部)。契丹国内不仅有契丹人,渤海人、奚人、汉人均是主体民族,可游牧可农耕,可都市可草原,可打仗可贸易(与中亚地区有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日久杂居,民族融合,文化多元方面不输大唐。

 

最重要的,契丹国的确继承了很多唐代的政治遗产和物质文化,契丹的立国是在灭掉渤海国基础上,而渤海国是从开元年间就依唐制建立的大唐藩属国,契丹最著名的「五京制」就是承袭的渤海国的「五京制」。官僚制度方面,与南边宋朝的崇文抑武不同,契丹仍然保留文武不分的传统,每一道的节度使仍相当于唐代的节度使,总揽一方的军政大权,南北两面官制中的南面官,也沿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文化方面,契丹王族崇佛,后期甚至佞佛,契丹佛教基本保留了唐代密宗的元素,崇拜的是大日如来佛。契丹的佛教建筑今天在北方也尚有多处遗存(甚至蒙古国境也有),大同华严寺、义县奉国寺、应县木塔、宁城辽中京大塔、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无不是气势宏伟、雕刻精湛的杰作——只要你去过现场,绝对会被契丹建筑的「大唐遗风」所感染。包括城市规划方面,契丹的京城都还实行大唐的坊市制,而南面的中原城市早已废除了坊市。

 

最后,契丹开国人物及其皇室家族的狗血故事也非常多,而且名将辈出,与后晋、北汉、后周打来打去的也很精彩,罗贯中真要写起来,完全不用担心吸引不到读者。

 

怎么样,契丹人「匡扶唐室」可还行?是否有冒犯到什么什么粉?

 

如果未来的罗贯中写出了这样一个面目全非的《新三国演义》,现在的你,是否首先想到的就是——抵制、举报?

 

 

不管怎样,我的确希望小说能与人类精神世界常伴常存,也希望罗贯中们开脑洞能更大胆,更自如,更无惧一时一世的流言与钳制,不以「顺」喜,不以「逆」悲,只把好故事写得尽兴,画得畅快。

2020-07-15
评论-12 热度-21

评论(12)

热度(21)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flightrock / Powered by LOFTER